第一百九十一章:官道建设-《天命水浒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到了北宋后期,水运系统的广泛发展,进一步挤压了陆地官道的作用。现在地方官道几乎已经形同虚设了。

    这可不行!交通就是后勤,有后勤就能扩张势力。所以必须把交通搞起来!

    晁盖的计划是在五府十三州之间建设一级道路,宽为十五丈;州府通向各县的道路,为二级道路,宽为十丈。

    正好也把那些被俘的官军利用起来。

    之前击败杨戬大军,刨去伤残,俘虏身体健康的官军18万,定陶之战又收获健康俘虏2万,共计20万身体健康俘虏可用。

    这些俘虏在独龙岗和济州府两个地方关押,参加劳动改造、疏通水渠。但因为人数太多,已经快把独龙岗和济州府两地吃穷了。两地已经向晁盖诉苦多次。

    晁盖准备把俘虏们作为此次道路拓宽工程的主要劳动力。顺便再把他们发展成自己的拥趸,为自己提供天命值。

    二十万人呀!每月养他们都要花十万天命值买粮食,难道他们不该回报我么?

    晁盖将会亲自主持修路事宜,二十万俘虏大军外出活动,交给一般人,晁盖也不放心。而且这么多俘虏太能吃,也只有晁盖跟着,才能随时没有后勤压力的解决他们吃饭问题。

    为了顺利开展道路拓宽工程,晁盖又找了两个副手。

    一是登州负责路桥基建的宋万。宋万有长期调教俘虏营,开展基建工程的经验,算是这方面的长才。

    二是黄门山四杰之中的九尾龟陶宗旺。陶宗旺非常善于营造挖渠。在定陶之战中作战勇猛,立下战功。晁盖也特意将他调来协助,算是高升。

    六月十五日,《华夏半月谈》刊发第一期。

    上面有晁盖专门题写的开篇词。还报道了一篇名为《晁天王挥锄修驰道》的文章,讲述晁天王如同古代尧舜,亲自挥舞锄头,带领百姓拓宽修补官道,为天下百姓顺利安全通行顶风流汗的事迹。并提出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的口号。

    文章名字俗了点,但是考虑到刊物是面对天下百姓,还是接地气些比较好。

    而晁盖也在这一天,开始了自己的修路大业!

    首先修筑扩宽的是郓城到济州城的道路。按照二级道路标准,建设十丈宽的道路。

    因为有之前的官道作为基础,减少了测绘、选路等诸多环节。需要做的只是拓宽而已。

    至于拓宽需要占用道路两旁田地问题,在现代可能是个难题,在封建古代却相对容易,只要给他们等面积置换便是。若是土地面积不足,杀两家民怨较大的地主豪强也就有了。

    郓城县到济州城距离六十里。

    二十万俘虏在道路两侧扎下二十个军营。每三里就有一个万人军营。背巍军分出大量人手看押。

    一些铁锹、扁担、箩筐等工具发了下去之后,还得防备俘虏拿到铁器后闹事。

    雷鸣骑在这条六十里的道路上来回巡视,防止有人作乱。

    “开工!”

    十五万俘虏分列在道路两侧,按照4米远一个人的距离站好位置,排列出去那就是30万米,正好60里地。另外五万则去运送生石灰等物资。

    “啪,你个懒货,快点干,别想偷懒!”

    “说你呢!磨磨蹭蹭,干不完活,就别想吃饭!”

    “瞪什么?敢瞪我?你是有什么不满吗?啪,啪,啪,服不服,服不服?”

    梁山军队虽然胜利,但仍有许多战友死于禁军之手,现在他们可不会有什么怜悯,巴不得这些俘虏闹事,好一刀砍了他们。

    按照晁盖的计划,准备扩宽的道路宽为十丈,也就是23米。刨去原本的3米宽,需要从周围取20米宽的土和碎石垫高,比地面高出半米左右,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道路积水。

    那么每一米的的工程量就是20*0.5*1=10立方。因为道路两侧同时挖土,所以一个俘虏需要负责4米宽,20立方的土方工程。

    现代社会一个青年男子工作八小时,基本可以挖9立方土。古代可没有八小时工作制,而且古人耐力普遍较强,所以晁盖给每个俘虏们预定每天工作12小时,完成10立方米的工程量,应该还是合理的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只需要2天时间,他们就可以完成从郓城通往济州城的道路主体。

    事实证明,晁盖估算的不错,从早饭开始,一直干到天色黑下来,所有俘虏基本都完成了自己负责的工程量。

    “收缴俘虏的工具,带他们回营吃饭!”

    俘虏们累了一天,精疲力尽,他们从各自军州出发时,还怀抱着进入梁山地盘疯抢一把的念头,谁知道竟然战败落得如此下场。

    “早知如此,还不如战死呢?”一个瘦弱的俘虏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,边走边道。

    “嘘,小声点,别让他们听见。”年纪较大的俘虏瞥了他一眼,提醒道。

    “李大哥,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?朝廷会来救我们吗?”

    “会,一定会!朝廷还有那么多大军,他一定会击败梁山,救我们出去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